材料学重点学科源于我校河南省第七批、第八批应用化学重点学科。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新工科建设需求,我们在应用化学河南省重点学科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了许昌学院新材料与能源学院(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和化学化工学院的优势资源,形成了新的材料学重点学科。该学科涵盖了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纳米材料与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多个学科专业的交叉,是我校颇具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学科,在我校科学研究、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学科紧紧围绕国家新材料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河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新能源、新材料、纳米功能材料等千亿级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面向新材料前沿领域,以原始创新为驱动,集中开展功能性纳米结构的设计与构效关系研究,着重解决新能源、新材料高效利用过程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促进相关技术的转移转化与产业化。主要开展以下三个方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1)能量储存与转换材料;2)纳米催化材料与应用;3)低维表界面功能材料。
本学科现有团队成员3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中青年(35-49岁)教师占62%,40岁以下占78%;成员中,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1人,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2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4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4人,兼职硕士生导师10人。先后聘请中国科学院褚君浩院士为首席科学顾问,长江学者张荻教授、刘焕明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孟庆波研究员等为特聘教授。本学科拥有1个“微纳米结构材料与应用”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和1个“低维特色功能材料与应用”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
本学科依托学科科研平台优势,高度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教学与科研并举、创新与实践相长”的发展理念,以强势科研带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构建了“理论精讲+技能训练+项目引领”的本科教学新模式,创设创新平台实践课程,大力实施“材料之星”创新人才培育计划,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校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31篇,授权发明专利16项,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国家级奖励10项。本科毕业生考研率达30%,一次就业率超过98%,毕业生深受新材料、新能源等国家新兴战略行业的青睐。
近五年,本学科承担国家级项目15项,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40余项,总经费1500多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11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9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2项,教育厅科技成果奖3项,省自然科学论文奖32项。与电子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郑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33名。与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力旋科技有限公司、许继电源有限公司、河南大宋官窑瓷业有限公司等10多个行业龙头企业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组建了多个协同创新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互派专业技术人员合作科学研究和项目开发,已实现成果转化500多万元,为企业新增经济利润1.7亿元。
本学科目前拥有河南省微纳米能量储存与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微纳米能源材料与器件工程实验室、河南省微纳米能源材料院士工作站、河南省纳米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等省级科教平台,以及纳米粉体成型工艺实训室、超硬材料及制品协同创新中心、纳米钧瓷工艺实训室、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等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专用教学科研实验室面积达6000平米,大型教科研精密仪器30余台套,包括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瞬态光电压、太阳光模拟器、激光拉曼、电池测试系统、电化学工作站等,设备总值超过3200万元。
本学科高度重视学术交流与合作。与香港中文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美国波士顿学院、美国孟菲斯大学、韩国全北大学等知名实验室和课题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成立了中(国)加(拿大)合作实验室;与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成立了联合实验室;派送何伟伟、张艳鸽、李品将等老师到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表面科学中心、孟菲斯大学化学系开展访学和合作研究工作。先后邀请美国科学院院士杨培东、中科院院士钱逸泰、谢毅、美国FDA Jun-Jie Yin等4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先后主办/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6次,参加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50多人次,并作大会或邀请报告7次。